苹果史上第一次:折叠屏iPhone用2400万屏下摄像头重新定义全面屏
- 数码
- 1小时前
- 4热度
11月6日,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称,苹果首款折叠屏iPhone将配备2400万像素屏下摄像头,成为苹果史上首款实现真全面屏设计的机型。这款预计于2026年秋季发布的产品,不仅搭载了4摄系统(后置4800万像素双摄+内外双2400万像素前摄),更通过屏下技术彻底消除了刘海与挖孔,标志着苹果在折叠形态下对设计与功能平衡的全新探索。这一突破背后,是苹果放弃Face ID改用侧边Touch ID的权衡,也是其“后发先至”战略的集中体现。
技术突破:屏下摄像头如何实现“无痕”体验
苹果的屏下摄像头技術并非简单移植安卓方案,而是通过材料与算法协同解决透光率与画质矛盾。内屏的7.76英寸OLED面板采用定制像素排列,在摄像头区域减少像素密度,同时通过OTI Lumionics公司的阴极图案化材料形成透明开口,确保光线高效穿透。配合AI图像校正技术,2400万像素前摄在自拍时可自动优化细节,弥补屏下结构导致的进光损失。此外,折叠屏因去除偏光片改用色彩校正膜,透光率优于直板机,为屏下摄像头提供了天然优势。
这一设计直接推动了交互逻辑的变革。为保持展开后4.5mm的超薄机身,苹果取消了Face ID模块,将指纹识别集成于电源键。此举虽看似“倒退”,却契合折叠屏高频开合的使用场景——合盖时快速解锁的便利性远超面部识别。而外屏挖孔、内屏无开孔的混合方案,也体现出苹果对“内外分工”的精准定位:外屏负责效率操作,内屏专注沉浸体验。

设计哲学:从“追赶者”到“定义者”的野心
苹果折叠屏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参数堆砌,而是对用户痛点的系统性化解。例如,通过钛金属铰链与非晶态金属玻璃材料,屏幕折痕控制达到“视觉无感”水平,历经10万次折叠后平整度仍超98%。而5.5英寸外屏与7.76英寸内屏的差异化分工,则延续了苹果“形式服务功能”的理念:外屏保留单手操作便捷性,内屏则引入类似iPadOS的分屏多任务逻辑,强化生产力场景。
更值得关注的是苹果对供应链的整合能力。三星显示独家供应折叠面板,年产能规划达1500万片;富士康负责整机组装,并已进入NPI(新产品导入)阶段。这种深度绑定确保了技术落地效率,也折射出苹果的谨慎——尽管晚于安卓阵营5年入局,但其目标是直接切入成熟形态,避免早期折叠屏的试错成本。
市场博弈:苹果能否重塑折叠屏格局
据爆料,折叠屏iPhone起售价约2000美元(约合1.4万元人民币),将成为史上最贵iPhone。这一定价策略直指高端市场,而其对行业的影响可能远超产品本身。目前,折叠屏市场由三星、华为主导,但苹果凭借iOS生态壁垒,有望解决安卓折叠屏的应用适配碎片化问题。例如,其内屏4:3比例与iPad显示逻辑对齐,可无缝迁移平板应用生态,直接提升分屏办公体验。
然而,苹果也面临严峻取舍。为控制厚度,该机型未配备长焦镜头与ToF传感器,摄影能力弱于同期iPhone Pro系列;电池容量虽达5500mAh,但能否支撑双屏高负载使用仍是悬念。这些妥协表明,苹果将折叠屏定位为“场景专用设备”而非“全能旗舰”,其成功与否取决于用户是否愿为大屏体验接受功能阉割。

行业启示:折叠屏从“尝鲜”到“常用”的关键转折
苹果的入局,标志着折叠屏赛道从技术探索期进入体验优化期。其屏下摄像头方案不仅是对刘海屏时代的告别,更预示了未来iPhone的设计方向——据透露,2026年直板iPhone 18系列也将应用屏下红外摄像头,实现Face ID的隐藏式部署。这种技术扩散将推动“真全面屏”成为行业标准。
另一方面,苹果的“后发策略”凸显了其产品哲学:不做技术先驱,而是等待市场教育完成后,通过体验升级定义成熟品类。正如分析师所言,安卓阵营已完成折叠屏的用户认知培育,苹果此时进场既可规避早期风险,又能凭借品牌效应扩大整体市场规模。若其能解决折痕、功耗、生态三大核心痛点,折叠屏手机有望从“创新符号”真正迈向“主流选择”。
一场关于“完美全面屏”的终极实验
折叠屏iPhone的屏下摄像头技术,既是苹果对过去八年刘海屏时代的回应,也是其对未来交互形态的投石问路。在轻薄机身、无痕屏幕与生态协同的三角平衡中,苹果选择以技术妥协换取场景深化,这一定位虽激进却精准。
数据来源和参考文献:
太平洋科技网 苹果史上第一次!折叠屏iPhone将配备2400万屏下摄像头 2025-11
C114通信网 首款真全面屏iPhone!曝苹果折叠屏搭载屏下摄像头技术 2025-4
DoNews 15 个月获批 5 项专利,苹果正积极推进 iPhone 屏下摄像头技术 202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