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联手三星SDI:储能供应链的“去中国化”棋局与野心
- 科技快讯
- 12小时前
- 9热度
当全球科技巨头仍在热议AI算力竞赛时,特斯拉已悄然将战火引向能源存储战场。2025年11月初,韩国三星SDI在一份监管文件中确认,正与特斯拉就储能电池供应进行洽谈。据披露,这笔订单价值可能超过3万亿韩元(约合21.1亿美元),计划由三星SDI与美国Stellantis合资的印第安纳州工厂生产,专供特斯拉Megapack大型储能系统和Powerwall家用储能产品。若合作落地,这将是继LG新能源后,特斯拉在储能领域与第二家韩国巨头联手,标志着其供应链战略从“成本优先”转向“风险分散”,一场围绕能源命脉的全球博弈已然加速。
合作细节:30GWh订单背后的战略意图
此次洽谈的核心是三年内每年约10GWh的储能电池供应,总量达30GWh,足以支撑特斯拉储能业务当前需求的三分之一。生产地点选在印第安纳州科科莫工厂,该工厂由三星SDI与Stellantis合资建设,计划将部分磷酸铁锂电池产线改造为储能专用线。这一安排极具深意:既可利用美国本土产能规避关税壁垒,又通过LFP技术路线降低度电成本。特斯拉的迫切需求从财报中可见一斑:2025年第三季度,其储能业务营收同比激增44%,达34.2亿美元,但产能瓶颈却日益凸显,目前储能电池100%依赖宁德时代等中国供应商,而美国关税已导致能源业务利润承压。
选择三星SDI而非扩大现有合作,反映了特斯拉的长期算计。三星SDI虽在电动车电池市场占比不高,但其LFP电池以高安全性和长寿命见长,且印第安纳工厂的产能闲置率超50%,可快速适配特斯拉的弹性需求。更关键的是,通过引入第二家韩系供应商,特斯拉在北美市场形成了“LG+三星”的双保险格局,既防范单一供应链断链风险,又借助竞争压价。

去中国化?供应链重构的地缘政治逻辑
表面看,此次合作是商业选择,实则暗含地缘政治博弈。2025年4月,特斯拉首席财务官公开抱怨美国关税对能源业务造成“超常影响”,并明确寻求中国以外供应商。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持续,若储能电池完全依赖中国,特斯拉可能面临政策不确定性冲击。而三星SDI的韩国背景与美国盟友关系,使其成为理想的“去风险化”伙伴。
但将此举简单归结为“去中国化”可能过于片面。特斯拉的真正目标是构建多元化的区域供应链体系:在电动车领域,它仍深度依赖中国供应链,甚至推动宁德时代等赴墨西哥建厂;而在储能领域,则优先保障北美本土供应。这种差异化策略背后,是马斯克对能源业务的野心——他曾预言能源业务规模可能超越汽车。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确保储能产品不受国际关系波动影响,同时符合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的补贴要求。

行业影响:储能大战与技术路线的转折点
特斯拉的供应链调整,正在改写全球储能产业规则。一方面,韩系电池厂商借势崛起:LG新能源此前已与特斯拉签订每年20GWh的储能订单,并计划提升至30GWh;若三星SDI加入,两家韩企每年可为特斯拉提供40GWh电池,足以动摇宁德时代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技术路线悄然转向:特斯拉储能产品线正系统性地从三元锂过渡至磷酸铁锂,后者更适配储能场景对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的要求。
这一变化也折射出中国企业的应对策略。宁德时代虽未公开回应,但已加速海外布局,如通过技术授权模式参与美国本土生产;海辰储能则直接在美国建厂,瞄准特斯拉之外的客户。长期看,供应链区域化将成为常态,但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与技术积累仍难被替代。正如业内分析指出,韩国厂商的LFP技术尚处追赶阶段,量产能力仍需时间。
未来展望:能源业务能否成为特斯拉第二引擎
对特斯拉而言,此次合作不仅是供应链调整,更是能源战略的里程碑。储能业务已连续13个季度创收纪录,且毛利率高达32%,成为财报中少有的亮色。若成功整合三星SDI与LG的供应,特斯拉有望在2026年实现储能年产能100GWh的目标,进一步扩大对竞争对手的领先优势。然而,挑战依然存在。三星SDI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营业亏损,其美国工厂产能爬坡需时间;而特斯拉也需平衡多方供应商关系,避免内部竞争反噬效率。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场合作或将加速全球储能市场的技术标准化竞争——特斯拉能否像定义电动车电池那样,主导储能电池的规格与协议,将决定其能源帝国的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