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10月 佳能RF/EF系列镜头累计产量达到1.7亿支 刷新全球产量纪录

2025年10月,佳能官宣RF/EF卡口镜头累计产量1.7亿支,刷新行业纪录。数字本身像一座冷冰冰的里程碑,可放在手机摄影“秒天秒地”的当下,却像一记闷棍:原来传统相机厂还能越卖越多?当友商哀叹“单反已死”,佳能把镜头做成印钞机,悄悄完成从“卖机身”到“卖系统”的转身。1.7亿不是终点,而是护城河的水位线,水越深别人越难趟过去。

机身三四年一换,镜头十年不嫌旧。佳能1987年推出EF卡口,用一枚54mm内径、全电子触点设计,一口气把机械拨杆送进博物馆;2018年换上RF卡口,又把内径扩大到54mm、法兰距缩短至20mm,给光线让出更大的“跑道”。两大卡口前后兼容,意味着35年前的老镜头今天依旧能转接在新机上自动对焦,而最新款RF 28-70 F2也能通过官方转接环喂饱老单反。时间被佳能折成了“双向通道”:新用户放心买,老用户放心囤,镜头从“耗材”升级为“资产”,1.7亿支就是这么一代代攒出来的“时间复利”。

镜头看似几块玻璃,实则暗坑无数:色散、彗差、洋葱圈、呼吸效应……任何一项翻车,都能让售价破万的“牛头”瞬间沦为“贴吧笑柄”。佳能的解法是把“玄学”拆成可量化的专利。以RF 50mm F1.2为例,内部采用双NANO USM超声波马达,推动两枚巨大非球面镜片前后飞驰,扭矩却低到可以用手指挡住;镜片表面覆盖的ASC气相沉积镀膜,能把逆光下的鬼影亮度降低50%,相当于给每张照片多留出半档动态范围。这些技术听上去拗口,落在用户体验就是夜景点光源不再“蒲公英”,逆光人像不再“雾蒙蒙”,新手也能一键拍出“刀锐奶化”。

更关键的是“制造话语权”。佳能宇都宫、大分、宫崎三大工厂,从研磨、镀膜到组装全部自研,连用来点胶的机械臂都是自家改装。RF卡口初期曾被质疑“产能不足”,佳能用两年扩产三倍,把月产量拉到120万支,依旧保持MTF测试100%全检——每支镜头出厂前都要拍超过300张标版,数据存档10年,出了问题可追溯到哪台机器、哪瓶胶水。高自制率让佳能在全球芯片荒时依旧能稳住对焦马达供应,而友厂因VCM缺货被迫延迟发布,无形中又被拉开一个身位。1.7亿支背后,不是简单地把玻璃片“堆”出来,而是把品控、供应链、技术专利做成一道道闸口,让后来者“看得懂却追不上”。

当然,市场也并非高枕无忧。索尼凭借E卡口先发优势在视频领域攻城略地,尼康Z卡口靠极致光学素质“以小博大”,甚至手机计算摄影已把“夜景模式”塞进3mm厚度。但佳能的回应是“双向扩张”:一端推出RF 24-105 F2.8 L这种“视频头”,把变焦做成恒定大光圈,直接抢摄像机饭碗;一端发布RF 28mm F2.8 STM饼干头,仅重120g,让全画幅机身也能塞进风衣口袋。镜头线像一张拉满的弓:专业用户能买到F1.2的极致,旅行博主能买到饼干头的轻便,每个人都能在1.7亿支里找到自己的“本命焦段”。于是,社交媒体出现一种新现象:买机身前先问“RF有没有这颗头”,卡口生态反过来成为购机决策的第一权重,这正是佳能最想看到的“路径依赖”。

纪录的意义从来不是数字本身,而是把“镜头”从一次性买卖变成长期订阅。当你拥有三五支RF,换门成本已高到可以再买一台机身;而老EF用户发现,手里的50 F1.4加个转接环依旧对焦如飞,于是安心继续留在佳能阵营。1.7亿支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每多卖一支,黏性就多绕一圈。未来无论AI摄影、计算光学如何颠覆,只要卡口在、镜头在,用户就舍不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