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解释 为什么有的手机宣传边框非常窄但看起来很宽

10 月 20 日,一位网友把两台旗舰摆在一起拍照,左边海报写着 1.2 mm,右边海报写着 1.4 mm,可肉眼反而左边更宽。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顺势掀桌:行业流行两套尺子,一套“量给自己”,一套“量给消费者”,我们报的 1.15 mm 是点亮屏幕后你肉眼能看到的全部黑边,没有括号里的小字。

把边框做窄,是手机工业最贵的“一毫米”。玻璃要降到 0.5 mm 以内,中框得用不锈钢 CNC 悬浮点胶,公差控制在 ±0.03 mm,只要有一颗 0.05 mm 的灰尘进入贴合层,整片屏幕报废。可供应链花了钱,营销却等不及,于是“文字游戏”登场:只量“显示 AA 区到金属内沿”,把屏幕封装必须的 0.3 mm 黑色 BM 区、胶水缓冲带、以及塑料支架全部开除边籍,数字瞬间瘦成闪电。李杰说的“有效黑边”,就是把被 PPT 裁掉的这部分重新拉回来——用户眼睛不识字,它只看得到光与不发光的边界。

为什么厂商敢在放大镜时代玩数字魔术?核心在于“黑边”没有国家强制标准,实验室又允许自行定义测试环境。某品牌 2024 年发布会曾亮出 0.9 mm,被媒体实测为 1.6 mm,官方回应“符合内部工艺规范”,一句话把锅甩给“语义理解”。消费者拿到真机,总不能再拿游标卡尺去维权,于是“海报 1 mm、真机 2 mm”成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李杰把尺子公开,其实是把行业最敏感的“公差话语权”拉回用户视角——数字不再由实验室白皮书说了算,而由你第一眼点亮屏幕的“视宽”说了算。

更深层看,这是一场“审美信任”的争夺战。智能机进入存量时代,影像、快充、性能都已过剩,边框成了最直观的高端符号。苹果从 iPhone 12 到 15,四等边从 2.4 mm 缩到 1.55 mm,却从不宣传具体数值,只让真机自己说话;三星把 S24 做成 1.2 mm,官方稿也只写“视觉等窄”。反观国内某些品牌,把“1 mm”当成微博热搜的门票,结果真机翻车,连带品牌高端化一起崩塌。李杰说“我们报的就是用户看到的”,其实是用“不撒谎的数字”给高端化铺路——当硬件差异越来越小,诚实反而成了最大的品牌溢价。

当然,一加也并非白莲花。李杰敢亮尺子,是因为一加 13 这次把 BOM 成本 18% 砸在屏幕封装:自研“晶盾玻璃”把边缘强度提升 30%,取消塑料支架,用 0.05 mm 超薄 PET 遮光胶带,BM 区缩到 0.2 mm 行业极限,才敢把 1.15 mm 写进海报。没有技术底气的诚实是自杀,有技术底气的诚实才是杀招。换句话说,一加掀桌子,是因为手里真有牌;如果明年供应链公版又能做到 0.8 mm,李杰同样会被下一波“更窄真边”逼到墙角——这就是硬件赛场的残酷,也是消费者最乐意看到的“内卷”。

所以,下次再看到“无边框”“零黑边”之类的修辞,别急着高潮,先问三个问题:量的是哪一段?点亮屏幕算不算?塑料支架存不存在?如果品牌支支吾吾,那就让真机说话,把两台手机同屏点亮,一眼宽还是窄,比任何白皮书都诚实。

李杰把 1.15 mm 摆到台面上,看似只是多报了 0.3 mm,其实是把“行业潜规则”放到了阳光下。当更多厂商被迫用“用户眼睛”做标尺,数字游戏就会失去舞台;当诚实成为差异化,受益的永远是掏钱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