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出行革命启航:首台小鹏“陆地航母”飞行器下线

11月3日,广州黄埔区的小鹏汇天工厂内,首台“陆地航母”飞行器在流水线末端缓缓驶出银色机身。这一场景看似是汽车工业中寻常的下线仪式,却因产品属性的颠覆而载入史册——全球首条飞行汽车量产线正式贯通,人类低空出行工具首次迈入“万辆级”规模化生产时代。

制造范式革命:航空品质与汽车效率的融合

这座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的工厂,本质上是汽车工业思维对航空制造的一场“降维打击”。传统航空业长期受困于“千架级”离散制造模式:小批量、多改型、依赖手工环节,单架适航文档厚达数千页,成本高企难下。而小鹏工厂通过复材、动力、连接、涂装、总装五大核心车间的技术创新,将汽车行业的节拍化、自动化植入航空制造脉络。

动力车间的全球首条动力套合装检测线,实现电驱与桨叶半自动安装与全自动检测;连接车间采用航空级冷连接工艺,配合自动压铆技术将效率提升3倍;涂装车间通过“8C6B”复杂工艺(8层涂层6次烘烤),在满足轻量化要求的同时实现汽车级漆面质感。这些突破不仅让生产线每30分钟下线一台飞行器,更关键的是将飞行汽车的成本曲线拉入商业化临界点——当产能突破“万辆级”,电机、复材、电池包等核心部件的摊销成本将显著下降。

产品逻辑重构:从“科幻玩具”到“实用工具”

“陆地航母”的分体式设计,透露出小鹏对用户场景的深刻洞察。陆行体作为“移动充电宝”,搭载800V碳化硅增程平台,续航超1000公里,可轻松进出地下车库,C照即可驾驶;飞行器隐藏于后备厢,支持18分钟快充、一键起降,满能量状态下支持5-6次飞行任务。这种设计既规避了整体式飞行汽车“陆空性能难以兼顾”的悖论,又通过陆行体的补能功能化解了起降场地稀缺的痛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平民化”取向。飞行器采用单杆操纵系统,用户经5分钟培训即可操作,270°全景座舱降低飞行恐惧感。这种设计直指未来城市通勤、旅游观光、紧急救援等场景,而非局限于富豪玩具。目前近4000台订单中,既有中东地区的批量采购,也有国内飞行营地的合作意向,印证了市场对实用型飞行汽车的迫切需求。

产业竞速赛:中国智造的低空经济突围

小鹏工厂的落地,是中国低空经济产业链整体跃迁的缩影。从2024年3月飞行体进入适航审定,到2025年5月生产许可证申请受理,再到如今量产线贯通,“陆地航母”用两年时间跑完航空制造的“马拉松”。这种速度背后,是政策、技术、资本的三重驱动:中国将低空经济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多地试点开放空域;碳纤维复材、eVTOL技术逐步成熟;仅2025年3月,低空经济领域融资就达14.13亿元。

但挑战依然清晰。适航取证仍是关键关卡——飞行体的型号合格证尚未最终获批,生产许可证和标准适航证的推进均以此为前提。此外,空域管理、噪音控制、公众接受度等系统性难题待解。然而,工厂的万辆级产能规划已展现出前瞻野心:一旦适航突破,小鹏可迅速抢占全球市场空白,甚至定义飞行汽车的制造标准。

从流水线到天空的无限可能

飞行汽车的意义远超交通工具迭代。它意味着城市交通从二维平面迈向三维立体,或将重构物流、救援、农业等行业的运作逻辑。小鹏工厂的价值,不仅在于制造飞行器本身,更在于它证明了“航空制造规模化”的可行性——当飞行汽车能像智能手机一样流水线生产,低空经济的成本门槛将被彻底击穿。

数据来源和参考文献:

证券时报 小鹏汇天“万辆级”飞行汽车工厂试产 eVTOL行业冲刺量产交付 20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