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在平台表示公司在全固态电池上持续投入 2027年有望实现小批量生产
- 科技快讯
- 5小时前
- 5热度
技术路线明晰:硫化物路线领跑,目标500Wh/kg能量密度
宁德时代的全固态电池布局聚焦于硫化物电解质与凝聚态聚合物复合体系,目标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远超当前液态锂电池350Wh/kg的水平。选择硫化物路线的核心原因在于其离子电导率高达10⁻²~10⁻³S/cm,可与液态电解质媲美,且加工性能优异,更适合规模化生产。不过,该路线也面临界面阻抗控制、遇水产生硫化氢等挑战,需通过材料改性与工艺创新解决。与丰田、三星SDI等国际企业类似,宁德时代将硫化物路线视为全固态电池量产的最优解。其研发的硫化物-卤化物复合电解质已实现实验室环境下500Wh/kg的能量密度突破,为2027年小批量生产奠定基础。同时,公司同步推进氧化物和聚合物路线的技术储备,形成“硫化物主攻、多线并进”的研发策略。
产业化路径:从“半固态过渡”到“全固态突破”
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需经历技术攻关、中试验证、小批量生产三阶段。目前行业整体处于“半固态先行、全固态突破”的过渡期。2025年上半年,卫蓝新能源等企业的半固态电池已实现装车,能量密度达360Wh/kg,而宁德时代的目标是直接跨入全固态领域,计划2027年建成GWh级产线。产业化面临的核心难点在于固固界面接触与成本控制。全固态电池中,电极与电解质为固态接触,易因体积变化产生缝隙,导致阻抗升高。宁德时代通过干法电极涂布、等静压工艺等技术改善界面稳定性,当前中试线良率已达90%。成本方面,全固态电池现阶段价格约为液态电池的3-5倍,但随硫化物电解质价格下降及规模化生产,2030年有望降至0.8元/Wh以下。

行业影响:重构产业链竞争格局
全固态电池的突破将引发产业链价值重分配。上游材料领域,硫化锂、高镍正极、硅基负极需求将激增,中科固能、厦钨新能等企业已布局百吨级电解质产线;中游设备环节,干法电极、等静压设备需求提升,先导智能等公司率先受益;下游应用端,高端电动车(续航1500公里以上)、eVTOL飞行器、人形机器人将成为首批落地场景。国际竞争中,日本凭借专利壁垒占据先机,丰田计划2027年投放固态电池车型;中国则依托政策支持与产业链协同加速追赶。宁德时代的表态,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全固态电池领域已从“跟跑”转向“并跑”,有望在2030年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挑战与展望:科学问题攻克后,工程化成为关键
尽管全固态电池的科学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工程化瓶颈仍存。一方面,锂金属负极的枝晶生长问题需通过界面包覆技术抑制;另一方面,硫化物电解质的大规模制备需突破惰性气体环境控制等工艺难题。宁德时代计划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合高校及产业链企业攻关固固界面、电解质成膜等关键技术。未来5年,全固态电池将分阶段迭代:2027年前以石墨/低硅负极为核心,能量密度达400Wh/kg;2030年后迈向锂金属负极,突破500Wh/kg。与此同时,液态锂电池仍将通过CTP、神行超充等技术升级维持主流地位,形成“固态攻坚、液态进化”的并行发展格局。

宁德时代对2027年全固态电池量产的表态,既是技术路标的明确,也是对整个产业链的动员令。随着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中国新能源产业有望在下一个技术周期中,从“规模化领先”迈向“技术引领”。而这场变革的终极意义,或许在于让电动汽车真正告别安全焦虑与续航瓶颈,重塑人类的能源使用方式。
数据来源和参考文献:
证券时报网 宁德时代:2027年有望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 2025-11
东方财富网 宁德时代:公司全固态电池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2027年有望实现小批量生产 2025-11
DoNews 宁德时代曾毓群:全固态电池研发全球领先 202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