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仍有约22亿人处于未联网状态 中低收入国家仍难以承担上网费用

增长背后的裂痕:数字繁荣与结构性失衡​

全球互联网用户数迈向60亿的里程碑,看似是技术普惠的胜利,实则掩盖了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报告指出,2025年网民规模增长2.4亿,但未联网人口仅从23亿降至22亿,降速缓慢如冰川消融。更严峻的是,60%的中低收入国家民众仍因经济压力被排除在数字世界之外,而5G网络在高收入国家84%的覆盖率与低收入国家4%的极端落差,如同一条无法跨越的技术鸿沟。这种失衡不仅体现在接入层面,更深入至使用质量。高收入国家用户的移动数据消耗量是低收入国家的8倍,前者已沉浸于8K流媒体与云端AI应用,后者却仍在为加载一条文字信息而挣扎。当技术迭代以月为单位推进,弱势群体的“数字贫困”正在从接入缺失升级为能力剥夺。

成本困局:当“用不起”取代“连不上”成为核心矛盾​

报告提及移动宽带资费中位数下降,但这对于日收入不足2美元的群体而言仍是奢望。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或南亚农村,1GB流量的成本可能占据月收入的5%-10%,而同样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仅需0.1%。资费门槛将互联网异化为“奢侈品”,迫使贫困人口在温饱与信息之间艰难抉择。更隐蔽的排斥源于技术路径的单一化。全球运营商热衷于部署高利润的5G网络,但低收入地区可能更需要低成本、广覆盖的2G/3G基础服务。然而,资本逐利性导致资源向高端市场倾斜,进一步挤压传统技术的生存空间。这种“技术达尔文主义”下,落后地区不仅难以追赶,甚至可能因技术断代而加速边缘化。

隐性鸿沟:性别、地域与年龄的三重枷锁​

未联网人口的分布揭示出更深层的社会不公:农村地区上网比例(58%)远低于城镇(85%),女性互联网使用率(71%)落后于男性(77%),而青少年(82%)与中老年(72%)的差距则折射出代际数字文化断层。这些数据表明,数字排斥往往与性别歧视、城乡二元结构等传统社会问题交织,形成“多维贫困”的恶性循环。
例如,在农村家庭中,有限的手机常优先分配给男性劳动力,女性则因家务负担与教育缺失,更难获得数字资源。而老年人面对智能设备的恐惧感,使其主动远离本可改善生活的在线医疗或社交服务。这些非经济因素的障碍,需要超越技术层面的社会创新来破解。

破局之路:从“连接普惠”到“能力赋能”​

缩小数字鸿沟需超越基础建设思维,转向系统性解决方案。在政策层面,可推动“阶梯式资费”模式,将基本通信服务纳入公共产品范畴;技术上,应发展低成本终端与离线应用生态,避免对高速网络的绝对依赖。国际电信联盟建议,通过社区网络、共享经济等模式激活本地化资源,让技术适配需求而非相反。中国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的实践提供了一种思路:其以560万美元极低成本训练出媲美顶级AI的模型,证明技术民主化未必依赖巨额投入。类似的开源工具与本地化内容,或许比盲目追求5G覆盖率更能惠及普通人。

数字文明的真正标志,不是尖端技术的炫耀,而是每个个体能否平等享有创造与连接的权利。当60亿人在元宇宙中畅想未来时,那22亿沉默的“离线者”正在提醒我们:技术普惠不是自然结果,而是必须主动构建的正义。未来的竞争,不仅是算法与芯片的较量,更是能否让下一个10亿人低成本、有尊严地走进数字时代。

 数据来源和参考文献:

太平洋科技网  全球仍有22亿人上不了网 费用太贵用不起  2025-11

网易  国际电联:全球仍有约22亿人处于未联网状态  20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