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 李想发文称没有“理想i7”这个车型 请大家不要等了

9月22日,李想用十几个字把传闻拍死:“没有理想i7,请大家不要等了。”没有铺垫,没有表情包,干脆得像一把冷刀。评论区里,有人哀嚎“白等三个月”,也有人鼓掌‘老板终于不挤牙膏’。对习惯“逢系列必出齐”的中国车市来说,理想的节奏有点反常识:别人在拼“56789”全家福,它却直接把“7”从纯电名单里划掉。看似任性,其实是这家“产品经理型”车企最熟悉的一套刀法:宁可让市场空着,也不让自己打自己。

在理想内部,产品排序从来不是数字游戏,而是“座位学”加“价格带宽”。增程L  验证过:5米级车身做两款5座(L6/L7)、两款6座(L8/L9),用轴距和配置拉开4万—5万元价差,就能精准覆盖25万—50万元区间,同时让“同门互砍”降到最低。照搬到纯电,i6负责5米内、5座、23万—28万元;i8负责5米3、6座、33万元起;MEGA则顶着“家庭MPV旗舰”光环,盘踞50万元以上。倘若硬塞一台“i7”,定位只能卡在i6与i8之间,轴距差异不足8厘米,价格重叠2万—3万元,结果不是左右互搏,就是逼死老款。李想曾私下说:“多一款车,就多一堆库存、一套模具、一队销售培训,值不值?”在销量规模没爬上30万辆之前,少即是多,是成本账,更是生存账。

有趣的是,李想亲自辟谣,却丝毫不妨碍大家对i6的期待。爆料价“低于23万元”如果坐实,意味着理想第一次摸到20万元边缘,比L6还要便宜。把入门价拉低,却砍掉中间档,等于告诉观望者:要么现在下手i6,要么咬牙加钱上i8,中间没有“过渡甜点”。这种“数字留白”比配置表更高级,它让消费者的纠结从“买哪款”变成“上还是下”,注意力始终锁在理想自己的货架上。苹果早把这套玩法写进教科书:iPhone数字系列、Pro系列之间,永远少一款“中间Plus”,于是你只能加钱或妥协。理想照搬到汽车圈,顺手还把“等等党”转化为“首批韭菜”,毕竟再犹豫,连i6的排期都要等到明年。

业内有人算过,新势力单车月均销量破万,才能勉强覆盖平台研发、碰撞测试、公告认证、售后培训等固定成本。理想今年纯电矩阵只有三款,却要扛住全年50万辆KPI,折合单车目标逼近15万,这个数字,特斯拉Model 3用了四年才稳住。少一款车,就能把研发、供应链、营销三条线全部拉直:同一套电池包、同一款8295座舱芯片、同一套AD Max软硬件,规模每翻一倍,采购价下降6%—8%。在李想看来,多生一个孩子容易,把每个孩子都养成学霸太难。所以“i7”不是被对手杀死,而是被内部ROI劝退。在盈利与规模之间,理想选择先让每款车都挣到钱,再谈“宇宙级覆盖”。

回到那条微博,李想看似扑灭谣言,其实是在给市场划一条“止等线”:别再幻想中间款,要么早买i6,要么攒钱上i8,其余时间请好好生活。对一家把“产品经理”写进基因的公司来说,砍掉i7不是能力缺陷,而是刻意留白。留出让供应链喘气的空档,留出品牌价格带的安全距离,也留出用户“纠结后转单”的想象空间。等到哪天月销量稳稳跨过30万辆,也许我们会突然看到i7、i5、i3一股脑儿亮相,但在那之前,李想宁愿让市场空着,也不愿让理想打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