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在iOS 26.1中引入用户其期待已久的功能 允许第三方应用程序在后台自动备份照片
- 数码
- 10天前
- 36热度
“照片终于不用半夜插电等Wi-Fi了。” 10月26日推送的iOS 26.1,把一句抱怨变成了更新日志里最短的那行字:允许第三方应用在后台自动备份照片。没有发布会聚光灯,没有CEO激情呐喊,却在一小时内冲上微博热搜。原因无他,这是苹果自2011年推出iCloud Photo Stream以来,第一次把“照片备份”这道后门钥匙,正式交到非苹果应用手里。
表面上看,苹果只是新增了一个Background Photo Auto-Backup授权弹窗;实质上,它动摇了iCloud在照片生态里的“自来水”地位。过去,微信、Google Photos、OneDrive只能在前台眼巴巴等用户点按“备份”,一旦锁屏或切换App,传输任务即被系统冻结;如今,只要用户首次授权,应用即可在Wi-Fi+低功耗场景下静默上传,甚至支持“蜂窝数据+省电模式”智能调度。换言之,iCloud的“独家供水合同”被撕开了一个口子,用户终于可以在iOS世界里体验真正的“多活备份”。
苹果并未开放“无限制后台”,而是引入新的Quality of Service等级——BPAB。系统每天为每个授权应用分配约200 MB专属蜂窝配额、2 GB Wi-Fi配额,且上传线程与iCloud并行、互不抢占;配额耗尽后,任务自动暂停,次日刷新。这样既防止微信、Google Photos等大胃王“一夜掏空流量”,也避免iCloud上传被挤占带宽,相当于给每张照片修了“多车道高速”,却保留了“红绿灯”。

iCloud+订阅目前是苹果服务收入第四大支柱,用户一旦超过5 GB免费额度,便需按月付费。第三方备份松开后,用户可将“原始照片”实时转存Google Photos、OneDrive甚至自建NAS,iCloud仅需保留“优化版本”用于多设备同步,付费动力自然下降。苹果敢于“割肉”,一方面源于欧盟《数字市场法》DMA压力——若不开放,将面临全球营业额10%罚款;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服务收入结构正在多元化:iCloud不再靠“容量”独大,而是靠“功能”分层(共享相册、高级RAW处理等)留住高阶用户。
苹果强调BPAB仍受“Apple Transport”加密通道保护,照片元数据在上传前可被第三方选择是否剥离定位;同时新增“二次授权”弹窗——应用若需读取“已隐藏相册”“最近删除”,必须再次征得用户同意。然而,Google Photos已在Android端提供端到端加密备份,iOS版却因系统限制只能“服务器端加密”。此次后台放开,Google明确表态将引入“客户端密钥”模式,意味着用户的照片哈希值不再经过Google服务器,真正实现“苹果端加密、谷歌端解密”的跨生态闭环。对于注重隐私的用户,多活备份不再等于“多一次泄露”。
用户、开发者与苹果的“新三角”如何共赢?
对用户:把选择权做成“三道保险”。授权颗粒化:系统默认关闭BPAB,首次弹窗明确告知“每日配额+加密方式”,用户可一键拒绝;流量可视化:设置-蜂窝网络新增“后台照片上传”独立计数器,超过80%配额即推送提醒,避免“月底断网式惊吓”;退出零残留:关闭授权后,应用需在10分钟内停止上传,否则系统自动切断进程,防止“暗度陈仓”。

对开发者:合规才是“加速通行证”。采用苹果提供的PhotosPicker API,避免直接访问全盘照片,可减少60%内存峰值;上传前剥离可交换信息(EXIF),既节省流量,也降低隐私合规风险;支持“差分上传”——只传增量数据,配额利用率提升35%,用户侧感知更省电。
对苹果:让“开放”成为新的服务增长极。iCloud可顺势推出“备份分层”方案:原片存第三方、缩略图与智能编辑存iCloud,形成“冷温热”数据池;同时开放BPAB接口给NAS厂商,鼓励家庭私有云落地,既缓解自身存储压力,又提升硬件生态粘性。当“照片”不再等于“iCloud”,苹果反而有机会把iCloud做成“照片计算引擎”,依靠本地芯片的AI算力,提供第三方无法复制的“智能蒙版、一键消除路人”等高阶功能,继续收取“功能订阅”溢价。
iOS 26.1的后台照片备份,表面是苹果向开发者递出的“钥匙”,实质也是向用户抛出的“选择题”:继续安心做iCloud的顺民,还是冒险打开多活备份的潘多拉盒?选择权本身,即是进步的标尺。正如那句更新日志的潜台词——“照片是你的,备份也应该是你的。”当权力回到用户手里,真正的竞争才开始:谁能在隐私、价格、体验的三重考卷里拿高分,谁就能赢得下一张照片的青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