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雷军测试车队现身新疆盘龙古道 引发广泛关注
- 汽车
- 1天前
- 12热度
新疆帕米尔高原的盘龙古道,600多个S弯像把折叠尺甩在山体上,海拔落差1000米,跑一遍能治好司机的“直路依赖症”。日前,一支挂着伪装贴纸的小米测试车队悄悄驶上这条网红天路,领头那台车驾驶位坐着雷军。视频里他单手打方向,笑着对镜头说“开起来确实很刺激”。
为什么是盘龙:高原+弯道=电动爹的“期末考场”
电动车最怕三件事:高海拔掉功率、连续下坡过热、急弯侧倾大。盘龙古道一次给齐:海拔4100米空气稀薄,电机散热效率掉15%;26公里全是“胳膊肘弯”,刹车片温度能炒蛋;一侧悬崖一侧山墙,侧倾控制稍差就能上热搜。小米选这里,等于把三电、悬挂、热管理同时放进高压锅,能熬过去,日后用户跑川藏线心里才有底。毕竟,谁也不想开着30万的新车,在二郎山隧道口看乌龟灯狂闪。
雷军亲自开车:CEO当“首席试车员”的阳谋
传统车企试车,工程师+试车手双保险,老板躲在总部等报告;新势力卷到老板亲自下赛道,李斌跑完纽北跑雪地,何小鹏飞完广州飞敦煌。雷军这次把“老板试车”做成短视频,看似个人秀,实则省掉千万广告费,一条高原弯道PO,比任何“全栈自研”PPT都更能打消“外行造车”的刻板印象。用户逻辑很简单:CEO敢把自己的命押进去,我日常通勤还有什么不敢踩?从营销角度看,盘龙古道就是天然摄影棚,弯道、云海、悬崖三连击,抖音算法自动加权,省下的投放预算足够再标定两套悬架。
伪装车细节:空气悬挂+四活塞卡钳露出“肌肉”
虽然贴满斑马纹,仍能从轮拱间隙看出,测试车搭载了空气弹簧,低速升高通过性,高速降低重心;前轮对向四活塞卡钳,盘径目测355mm,比Model 3大一圈,明显冲着激烈驾驶做冗余。后轮采用隐藏式鼓刹?不,谍照显示独立碟刹,说明小米不想在“看得见的配置”上被吐槽省成本。电池包下沿被护板包得严丝合缝,官方没有公布容量,但从侧向通风口面积推算,应该预留了主动冷却通道,高原最怕电池温降,风冷+液冷双循环是及格线。
软件标定:弯道里藏着“小米生态”的彩蛋
试车员透露,车内中控跑着“测试版”澎湃座舱,过一个发卡弯时,屏幕自动弹出“弯道姿态3D模型”,实时显示车身侧倾角、轮胎滑移率,语音助手还调皮地提醒“左前悬压缩85%,比上次快0.3秒”。这套可视化大概率不会出现在量产车——法规不允许驾驶员分心,但它暴露了小米的底层思路:把汽车也做成“可调试硬件”。未来OTA推送一个“盘龙模式”,空气悬挂自动变硬,转向比缩小,车主就能在封闭场地复刻雷军的天路跑山。手机那套“跑分”逻辑,被原封不动搬进车机。
供应链暗战:为什么敢在2025年Q4上市
小米汽车公布2026年Q1交付,但零部件招标早在去年锁完。盘龙古道测试,其实是“量产前冻结”的最后一次加试——博世ESP 10.0、宁德时代麒麟电池3.0、华为MDC 810,全是中国供应链2025年最成熟的货架产品。雷军不是第一个造车,却正好赶上供应链“性能冗余+成本跳水”的甜蜜点:别人花三年自研,他花三个月集成,用“盘龙”把软件标定拉到极限,然后告诉市场“我也能跑山”。时机比技术更值钱,小米把“后发”变成了“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