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发布全新功能VLA充电 新增多项自动化功能

2025年广州车展上,理想汽车发布了一项颠覆性的充电技术——VLA充电功能,宣称将打通电动车充电的“最后100米”。该功能基于其自主研发的VLA司机大模型,首次将自动驾驶技术延伸至超充站场景,实现从“充电预判”到“自动缴费”的全流程自动化。这一创新不仅标志着充电体验的范式革命,更揭示了理想汽车以技术重构补能生态的野心。

技术突破:VLA大模型如何重塑充电流程​

VLA充电功能的核心在于将理想汽车此前应用于道路驾驶的VLA司机大模型,无缝迁移至超充站这一封闭场景。根据理想汽车披露的信息,该功能支持六大关键环节的自动化:车辆在驶近超充站前即可通过云端调度系统完成“充电预判”;进入站点后自动触发“无缝驶入”和“自动地锁”;抵达车位时依靠高精度视觉识别实现“丝滑泊入”;充电结束后自主驶离并完成“自动缴费”。值得注意的是,理想VLA大模型的训练过程兼具复杂性与实用性。其预训练阶段融合了3D视觉数据、高清2D视觉以及驾驶相关的语言语料,再通过蒸馏技术将云端32B模型压缩为3.2B的端侧模型以保证实时性。这种技术架构使得车辆能够像人类司机一样理解超充站的空间布局、地锁状态甚至其他车辆的动态,从而做出精准决策。

自动化与人工介入的平衡艺术​

尽管功能高度自动化,理想却刻意保留了“人工插枪”这一步骤。这一设计看似保守,实则暗含深意:插枪动作涉及机械臂避障、充电口定位、防尘塞取放等高频精细操作,其可靠性和成本尚未达到大规模商用标准。理想选择以渐进式创新而非激进的全自动化,体现了其对技术落地实用性的权衡。

体验升级:从“任务”到“无感”的充电革命​

VLA充电功能直击用户充电流程中的核心痛点——时间消耗与操作繁琐。根据理想汽车充电网络平台产品负责人刘阳透露,目前理想超充站单次平均充电时间已低于12分钟,用户充电满意度达85%。而VLA充电的引入,将进一步把用户主动参与的时间压缩至近乎为零。

场景化智能的典型体现​

该功能的智能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理想已有的充电网络优势深度融合。例如,车辆可通过历史数据预测超充站繁忙时段,自动推荐错峰方案;在驶入过程中,系统能识别雨雪天气并调整泊车速度以防滑;甚至可根据用户日程规划,在充电完成后自动预热座舱。这种“场景化智能”使充电从一项机械任务,转变为与用户需求深度绑定的服务。

生态协同:充电网络与技术布局的双向赋能​

VLA充电功能的推出,与理想汽车庞大的充电网络建设形成紧密呼应。截至2025年10月,理想超充站总量已达3445座,超充桩超过1.9万根,并计划在2025年底达成4000座布局目标。而VLA充电的覆盖计划同样迅猛:2026年1月覆盖超1400站、2月超2400站、3月超2900站。

硬件先行与软件定义的闭环逻辑​

理想的战略逻辑清晰可见:通过“闪电战”式的硬件建设(如三个月新增768座站)奠定网络密度优势,再以VLA充电这类软件创新提升单站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这种“硬件先行+软件定义”的模式,不仅强化了其“充电体验为核心竞争力”的定位,更为未来纯电车型的推广铺设了基础设施护城河。

行业启示:自动驾驶技术的“场景降维”趋势​

VLA充电功能的另一重意义在于,它展示了自动驾驶技术从开放道路向封闭场景的“降维拓展”。相较于复杂交通环境,超充站内的自动驾驶面临更明确的规则(如固定路径、有限障碍物)和更低的风险容错率,因而更易实现技术落地。这种“场景降维”策略,为行业提供了技术演化的新思路:通过可控场景的迭代积累数据、优化模型,再反哺开放道路的自动驾驶能力。

未来演进方向​

理想汽车已透露,未来将探索全自动充电方案,实现包括插拔枪在内的完全无人化操作。而VLA大模型的分层处理架构(短指令端侧处理、复杂指令云端协调)也为功能升级预留空间。例如,未来或可进一步整合车辆状态自诊断、电池健康预测等增值服务,使充电站成为智慧能源管理的节点。理想VLA充电功能的发布,远不止于一项便捷性升级。它通过技术手段将充电这一物理行为,转化为数据驱动的情感体验;通过自动化流程,将用户从机械操作中解放,重新赋予补能过程以“确定性”和“从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