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2025年净利飙升86%:iPhone 17点燃增长引擎 服务业务成隐形冠军
- 科技快讯
- 6天前
- 25热度
2025年10月31日,苹果公司交出了一份堪称“炸裂”的财报:第四财季营收1024.66亿美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更是同比激增86%至274.66亿美元,创下同期历史新高。这份成绩单背后,是iPhone 17系列首周销售的强劲拉动与服务业务15%的高增长双轮驱动,但大中华区3.6%的营收下滑也暴露出苹果在全球化市场中的潜在挑战。在科技行业增速普遍放缓的背景下,苹果凭借产品迭代与生态协同,再次证明了其难以撼动的盈利能力。
iPhone 17:迟到的销量引擎与供应链博弈
尽管iPhone第四财季490.25亿美元的营收仅同比增长6%,且略低于分析师预期,但这一数据掩盖了关键细节:9月19日才开售的iPhone 17系列,在财报周期内仅贡献了一周多的销售额。库克在电话会议中直言,iPhone 17“超出预期”,尤其是Pro机型的专业性能与Air系列的轻薄设计形成了差异化吸引力。然而,供应链限制成为隐忧,部分iPhone 17机型因芯片与屏幕组件短缺导致供应受限,这也解释了为何营收未达预估峰值。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iPhone的增长模式已从“销量驱动”转向“价值驱动”。财报显示,苹果活跃设备存量已突破23.5亿台,创历史新高。这意味着用户换机周期延长后,苹果通过提升单机价值维持了收入增长。这种策略虽抵御了市场饱和风险,却需持续依赖技术创新支撑。若下一代产品无法保持功能突破,高溢价模式或将面临挑战。

服务业务:苹果的“第二曲线”与生态护城河
服务业务成为本季度最亮眼的增长极:收入287.5亿美元,同比增长15%,毛利率显著高于硬件业务。这一成绩源于苹果生态的协同效应:iCloud订阅用户突破12亿,Apple Music与App Store的捆绑销售推动用户黏性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服务收入已占全年总收入的26%,且连续12个季度创下新高,表明苹果已成功将硬件流量转化为持续性的服务收益。
服务业务的高利润性正在重塑苹果的财务结构。第四财季47.2%的整体毛利率中,服务业务贡献超六成。这种“硬件导流、服务盈利”的模式,使苹果在应对硬件成本上涨(如内存价格回升)时更具韧性。首席财务官帕雷克透露,即便面临11亿美元的关税成本,公司仍通过优化供应链将毛利率维持在目标区间。这种平衡术,正是苹果穿越经济周期的底气所在。
区域分化:大中华区下滑与全球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苹果在全球市场呈现显著分化:美洲、欧洲、日本市场分别增长6%、15.2%和12%,而大中华区营收144.93亿美元,同比下降3.6%,且低于分析师预期19亿美元。库克将原因归结为iPhone Air在中国推迟上市——由于国内运营商对eSIM支持进度慢,该机型10月22日才开售,错过财报统计期。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中国本土品牌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华为、小米等厂商在AI摄影、折叠屏等领域的创新,正蚕食苹果在中高端市场的份额。

尽管如此,库克对下一财季大中华区复苏充满信心。他在电话会议中强调,iPhone 17系列在华预售数据“创纪录”,且门店客流量同比显著增长。这一乐观预期也反映在财报指引中:苹果预计2026财年第一财季营收将同比增长10%-12%,iPhone收入有望实现两位数增长。若此目标达成,苹果将迎来史上最强的假日季表现。
未来挑战:AI布局滞后与增长可持续性
苹果的隐忧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缓慢进展。相较谷歌、微软等对手,苹果的AI功能仍局限于Siri升级与第三方合作(如集成ChatGPT),尚未形成颠覆性体验。尽管库克承诺2026年推出更多Apple Intelligence功能,但生态闭环策略可能延缓技术迭代速度。此外,iPad与可穿戴设备收入分别同比持平与微降0.3%,显示出非核心硬件增长乏力。
可持续增长还需突破创新瓶颈。苹果今年研发投入占比仅6.5%,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若不能通过自研芯片(如M5系列)或系统整合构建新壁垒,仅靠现有生态红利恐难长期维持高增长。但短期来看,凭借iPhone 17的完整销售周期与服务业务的惯性增长,苹果在2026财年仍有望延续增势。
苹果的“韧性增长”与行业启示
苹果2025财年的业绩,印证了其从“产品公司”向“生态公司”转型的成功。86%的净利润增长并非偶然,而是硬件、服务、区域策略协同的结果。当科技行业陷入内卷时,苹果通过激活存量用户、深耕高利润服务,开辟了第二条增长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