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特许厅权驳回了任天堂的“怪物捕捉”机制专利申请 因该玩法缺乏新颖性

2025年10月30日,日本特许厅以“缺乏新颖性”为由,正式驳回了任天堂提交的“怪物捕捉”机制专利申请。这一决定源于审查员认定该玩法在任天堂2021年申请前已存在大量类似设计,包括《方舟:生存进化》的麻醉箭昏迷机制和《宝可梦GO》的捕捉系统。此次驳回不仅动摇了任天堂对《幻兽帕鲁》开发商Pocketpair的诉讼基础,更引发了对游戏玩法专利边界的行业性反思。

专利驳回的核心逻辑:“现有技术”如何瓦解独创性主张

日本特许厅的驳回决定植根于严格的“现有技术”认定。审查员指出,任天堂专利的核心——​​“先使目标昏迷再投掷容器捕捉”​​的组合设计,实则为行业公开知识。例如,《方舟:生存进化》早在2020年就已实现通过麻醉箭累积“昏迷值”后捕获生物的机制;《怪物猎人4》的麻醉球手册进一步佐证了类似逻辑的普及性。更讽刺的是,任天堂自家的《宝可梦GO》也被列为反证,其捕捉率计算模型与专利描述高度重合。

关键在于,审查员认为这种组合属于“显而易见”的范畴。专利法保护的并非基础思路的拼贴,而是技术实现的独创性。任天堂试图将两种成熟机制(状态控制+捕捉互动)捆绑为“新发明”,但日本特许厅强调“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知识拥有者可以轻易完成该设计”。这一判断体现了专利审查对“量变叠加”与“质变创新”的严格区分。

诉讼连锁反应:Pocketpair的反击与专利家族裂缝

专利驳回直接冲击了任天堂的法律战略。2024年9月,任天堂与宝可梦公司联合起诉Pocketpair,指控《幻兽帕鲁》侵犯其“生物捕捉”与“可骑乘生物切换”专利。尽管此次被驳回的专利未直接出现在诉状中,但它是连接多项诉讼专利的“关键基石”,既是JP7493117的分案,又是JP7545191的母案。专利分析师弗洛里安·穆勒指出,核心链条的断裂可能导致整个专利家族面临更严格审查。

Pocketpair的主动出击成为逆转关键。该公司在2025年4月向日本特许厅提交了《方舟》《古墓丽影》《塞尔达传说》等游戏的证据,证明“怪物捕捉”机制早已泛化存在。这种“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策略,不仅削弱了任天堂的专利主张,更揭示了其法律攻势的潜在漏洞:若核心专利被认定缺乏独创性,诉讼中的侵权指控便如空中楼阁。

行业警示:游戏玩法专利的边界何在

此次事件暴露出游戏行业专利体系的深层矛盾。一方面,企业希望通过专利垄断巩固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玩法机制作为创意产业的基础组件,过度保护可能抑制创新。日本特许厅的裁决传递出明确信号:​​系统性地组合现有设计不能等同于发明​​。这与全球趋势一致——欧盟专利局多次驳回游戏界面专利,美国最高法院也通过“Alice案”限制抽象概念的专利化。

对中小开发商而言,此案具有里程碑意义。若任天堂成功垄断“捕捉”机制,类似《幻兽帕鲁》的生存建造类游戏将随时面临专利风险。而日本特许厅的驳回,实则维护了玩法创新的公共领域属性。正如独立开发者论坛的评论:“如果投掷精灵球能申请专利,是否所有回合制战斗都要向《宝可梦》交税?”

未来走向:任天堂的修正窗口与行业影响

任天堂仍存翻盘机会。根据程序,其可在60天内修改专利声明或提起上诉。但挑战在于:若压缩权利要求范围,可能无法覆盖《幻兽帕鲁》的争议点;若坚持原方案,则需推翻日本特许厅对“现有技术”的认定,难度极高。无论结果如何,此案已重塑行业规则。大型厂商可能转向更具体的技术专利,而非宽泛的玩法描述;开发商在立项时需更谨慎评估机制相似性。而玩家群体则乐见这一趋势——唯有打破专利壁垒,才能实现“捕捉宠物”“开放世界生存”等经典模式的持续迭代。

任天堂的专利挫败,远非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游戏产业对创新本质的集体反思。当法律与创意碰撞,日本特许厅的裁决似乎给出了答案:真正的创新应推动行业进步,而非筑起高墙。随着诉讼进入拉锯战,此案或将成为玩法专利演化的分水岭,让游戏回归创意竞争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