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 第三季度营收为137亿美元 同比增长3%
- 科技快讯
- 2025-10-24
- 50热度
10月24日财报一出,科技圈像提前过了年。Q3净利41亿美元,对比去年同期166亿美元的巨亏,数字的黑白反转只用了四个季度。有人调侃这是“硅谷最硬的V型反弹”,但更值得追问的是:在PC寒冬、AI狂欢与地缘博弈的三重夹击下,英特尔靠什么把亏损黑洞瞬间填平?答案藏在一份“外来输血+内生止血”的组合拳里,也藏在IDM 2.0战略的惊险一跃中。
政府与对手“联合输血”:41亿美元里的“水分”与“含金量”
财报亮眼,却要先泼一瓢冷水:41亿净利润中,约25亿美元来自美国政府依据《芯片法案》发放的建厂补贴,以及NVIDIA、软银集团入股的股权溢价收益。换句话说,这是一次“外力式盈利”,并非完全靠卖芯片赚差价。但若因此把Intel视为“靠补贴续命”,就低估了这笔钱的战略杠杆作用,补贴直接摊销了亚利桑那两座EUV晶圆厂的折旧成本,让Intel得以把3nm制程的试产时间提前两个季度;而老黄和孙正义的站台,更像给代工客户派发的“定心丸”:连竞争对手都愿意下注,说明IDM 2.0的开放代工不是PPT。
PC市场“止血”:酷睿Ultra把均价拉回200美元
外部输血只是安全垫,真正止血的是PC基本盘。Q3客户端计算事业部营收79亿美元,环比增长18%,终结了连续六个季度的下滑。幕后功臣是酷睿Ultra处理器:凭借集成NPU的AI加速模块,Ultra 7 165H的终端均价较上代提升22%,重新回到200美元以上,让“卖一颗亏一颗”的PC芯片重回盈利线。

代工业务“造血”:18A节点拿下6家外部客户
真正决定Intel能否“持续盈利”的,是代工业务。Q3代工收入首次单列,达5.7亿美元,同比暴增270%,其中18A试产线拿下6家外部客户,包括两家超大规模云厂商的AI加速器订单。18A的卖点是“PowerVia背面供电+RibbonFET环绕栅极”,可将逻辑密度提升30%、功耗下降25%。在台积电N2尚未量产的时间窗里,Intel抢先半年提供设计套件,相当于把“摩尔定律”变成营销话术:客户若想在2026年发布AI芯片,18A是唯一能在功耗上打平N2、且产能不受苹果挤兑的节点。Intel甚至愿意开放x86软核,允许客户定制AI加速器内的CPU子系统——昔日封闭的生态,如今成了抢单筹码。
利润表之外的暗面:毛利率仍低于台积电20个百分点
然而“回血”不等于“痊愈”。Q3毛利率仅39%,虽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却仍比台积电低20个百分点;产能利用率仅65%,远低于对手的90%+。这说明,Intel的盈利更多靠“降价去库存”与补贴摊销,而非结构性成本优势。更棘手的是,AI加速器虽拿下外部订单,但封装环节仍依赖台积电CoWoS,Intel自家的EMIB、Foveros产能尚未规模化,导致每颗芯片要分给对手30%的毛利。换句话说,Intel赢了制程节点,却仍在“封装后勤”上给台积电打工。若2025年底18A量产时,EMIB产能无法同步爬坡,代工业务的利润率将被再次稀释。

未来赌局:2026年决定“真盈利”还是“补贴幻觉”
2026年将是Intel的“诺曼底时刻”。三座新厂同时进入折旧高峰,补贴红利退坡,毛利率面临“裸泳”考验;另一方面,18A量产、AI PC换机潮、美国本土2nm产能的政府订单将集中释放。若能在这把“时间差”里把产能利用率拉到80%以上,并把封装自给率提升至60%,Intel才有机会把“政策盈利”转化为“现金牛盈利”。否则今天的41亿美元只是“漂亮的会计利润”,而非“性感的自由现金流”。
Intel的Q3财报像一剂强心针,让市场重新相信“蓝色巨人”还能跳舞。但所有人都知道,补贴与一次性收益是强心针,不是造血机。真正的考验不在2025年Q3,而在2026年Q3——当政府红包退场、当台积电N2大规模出货、当客户把“功耗/成本”重新放在天平上,Intel能否靠18A的硬实力继续盈利?答案藏在亚利桑那沙漠的晶圆厂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