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首款自研夸克AI眼镜开启预售 售价3999元起
- AI
- 2025-10-24
- 43热度
“AI眼镜”这四个字,过去两年被玩坏了:要么炫技,要么众筹翻车,用户拿到手才发现是“能拍照的墨镜”。10月24日,阿里把夸克AI眼镜直接挂上货架,3999元现货预售,还顺手把支付宝的“看一看”支付嵌了进去。没有发布会堆料呐喊,没有创始人热泪盈眶,只有一句轻飘飘的“88VIP再便宜300”,反倒让市场打了个激灵:巨头下场,是不是意味着AI眼镜终于要从极客玩具变成日用品?
先拆产品。7.5mm镜腿、前后1:1配重,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减法战争”。眼镜首先得是能戴一整天的眼镜,其次才是电脑。夸克把电池、光机、主板全部压进一条“加厚镜腿”里,戴起来像普通光学镜,而不是把用户变成行走的“赛博天线宝宝”。双芯片方案也藏了小心思:高通AR1负责画质,恒玄BES2800接管音频与低功耗待机,一颗干脏活累活,一颗守续航大门,白天刷地铁码、夜里看B站,都不必像早期AR眼镜那样外挂“尿袋”电池。别忘了那双光机可前后上下微调——近视600度也能把画面钉在视网膜正中央,终于不用再套一层尴尬的“夹片”。
再看场景。阿里没有重复“元宇宙入口”的老调,而是把支付先做成了“杀手级”功能:看一眼奶茶店的收款码,镜框轻震,确认声音落下,钱已付完。整个过程没有掏手机、没有解锁、没有扫码枪,比NFC还少一步。别小看这3秒节省,它把AR从“炫技”拉回“工具”,当眼镜可以像指纹一样认证身份,点咖啡、刷地铁、签到门禁就都成了“视线+确认”的自然动作,AR终于不再是“戴着头显找APP”,而是“看见即可用”。如果下阶段接入饿了么、高德、盒马,你眼瞅到餐厅招牌就弹出等位号码,AI眼镜才算真正“长”在了生活里。

当然,夸克眼镜不是“完美体”。3999元只能买到“基础套餐”,想要变色镜片、防蓝光、渐进多焦,还得额外掏验光配镜的钱;官方标称“日常续航6小时”,如果连续播放视频,实际掉到4小时出头,城市通勤够用,跨城出差仍得随身带充电盒。更关键的是内容生态,目前只有支付宝小程序、夸克浏览器和优酷的“AR版”,数量一只手数得过来。AR1芯片的性能跑《原神》显然奢望,但连微信都还没有“眼镜版”,社交场景就被卡住了脖子。阿里擅长“先搭台后唱戏”,可消费者愿不愿意为“半成品”买单,仍要看后续更新节奏。
站在行业视角,夸克眼镜的意义不在参数,而在“定价锚”。3999元就像一把闸刀,把动辄万元的“开发者版”拦腰斩断,让AI眼镜第一次贴着“高端手机”的价位段,买台iPhone 15也要六千,买副能拍照、能导航、能支付的眼镜三千多,心理门槛瞬间拉平。价格下探到大众区间,才会倒逼供应链放量:光波导镜片、MicroOLED微显、钛合金镜框,这些原本“按千片起订”的零件,一旦有了百万级订单,成本就能再砍一半。可以预见,明年二季度开始,米OV会迅速跟进,把“AI眼镜”卷到两千元档,就像当年的真无线耳机,半年内从千元腰斩到三百。
所以,别急着嘲笑“只是能支付的墨镜”。2007年iPhone初代也只有一个天气、一个 stocks,连复制粘贴都没有,却重新定义了“手机”。今天夸克眼镜做的,是把AR从“头盔”缩小成“眼镜”,把交互从“手指”进化成“眼神”,再把价格从“万元”打到“中端机”。当巨头用现货而不是PPT教育市场,AI眼镜的“iPhone时刻”才算真正按下开机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