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空间环境和空间碎片防护领域奠基人都亨逝世:曾参与“两弹一星”
- 热点
- 2天前
- 17热度
2025年11月24日,我国空间环境和空间碎片防护领域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都亨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这位中国科学院的资深科学家,用毕生精力为我们构建了一道看不见的太空防线。
太空隐患:碎片云团背后的危机
太空碎片,这个对大众而言略显陌生的词汇,却是悬在人类太空活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至今,太空中共产生了超过1亿个尺寸大于1毫米的碎片,其中至少有3.4万个碎片尺寸大于10厘米。这些碎片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飞行,相当于子弹速度的10倍,即使是一块只有1厘米大小的碎片,其撞击能量也相当于一颗手榴弹。都亨很早就预见到,随着人类太空活动的日益频繁,空间碎片碰撞风险将呈指数级增长,必须尽早建立我国的太空碎片监测与防护体系。

学术奠基:从零开始的防护之路
都亨的科研生涯,见证并推动了中国空间碎片防护研究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作为我国空间环境和空间碎片防护领域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他带领团队建立了完整的空间碎片监测、预警和防护技术体系。在都亨的指导下,我国建立了首个空间环境与碎片监测预警中心,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碎片演化模型和碰撞预警系统。这些成果不仅服务于我国的航天发射任务,还为在轨航天器提供了可靠的碰撞预警服务,极大地保障了我国太空资产的安全。
现实挑战:日益严峻的碎片威胁
随着商业航天的兴起,近地轨道的航天器数量急剧增加。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在轨卫星数量已超过6000颗,而未来几年,仅各国计划的巨型星座就将新增数万颗卫星。这种“太空拥堵”现象大大增加了碰撞风险。2009年,美国铱星33与俄罗斯已报废的宇宙2251卫星相撞,产生了数千个碎片。这次事件充分证明了都亨一直强调的观点:太空碎片的治理需要全球协作。在他的倡导下,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外交委空间碎片相关工作,推动国际太空交通管理规则的制定。
防护创新:中国方案的突破
在都亨的领导下,我国的空间碎片防护技术取得了多项突破。他带领团队开发的“空间碎片防护结构设计指南”已成为我国航天器设计的标准规范。这些创新包括:多层次防护体系:针对不同尺寸的碎片威胁,采用撞击预警、规避机动和被动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策略;新型防护材料:研发了多种轻量化、高性能的防护材料,显著提升了航天器的抗撞击能力;自主监测网络:建立了以陆基雷达和光学望远镜为主,天基监测为补充的碎片监测网络,实现了对厘米级碎片的跟踪识别。

未来展望:碎片治理的新路径
面对日益复杂的太空环境,都亨生前曾提出“主动清除+被动防护”的综合治理理念。他认为,未来的空间碎片治理应当从传统的被动防护,向主动清除方向发展。目前,各国正在研究多种碎片主动清除技术,包括机械臂捕获、激光烧蚀、电动拖缆等。都亨团队在这些领域也进行了前瞻性布局,为我国的太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都亨始终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他在多个国际场合呼吁建立全球统一的空间交通管理规则,并推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碎片减缓技术。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展现了中国科学家在全球性问题上的责任与担当。
都亨先生的离世是我国空间科学领域的重大损失。他用一生的坚守与创新,为我国的太空活动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随着太空经济的快速发展,空间碎片防护已从单纯的科研问题,演变为关乎国家太空资产安全和经济利益的重要议题。继续推进都亨开创的事业,完善空间碎片监测防护体系,既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也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