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飞艇“祥云”AS700给中国低空产业补上了关键缺片

9月29日清晨我国自主研制的“祥云”AS700载人飞艇,完成首次高原低空飞行。没有战机呼啸的震撼,也没有火箭破空的激昂,它用比自行车快不了多少的速度,在百米高空徘徊了40分钟,却把“高原”“载人”“低空”三个关键词写进了中国通航的空白页。看似“慢悠悠”的飞行,背后是一场关于空域、数据与商业场景的精密算计。

一、高原为何成为飞艇的“试金石”

平原上的空气稠密,海拔每升高1000米,空气密度下降约10%,浮力随之缩水。对依赖“轻于空气”原理的飞艇而言,高原等于“减重”后的考场:同样体积,升力小了,艇体却要承受更大的内外压差;紫外线强度提升30%,蒙皮材料加速老化;山区阵风乱流多,低速飞行器最怕“横风切”。AS700选择贵州关岭,正是主动拥抱“最坏工况”——这里1200米海拔、昼夜温差15℃、峡谷风瞬时7米/秒,一旦飞稳,意味着云贵川、青藏高原边缘的景区、矿区、边境哨所都能复制粘贴。换句话说,谁拿下高原,谁就拿到中国西部低空观光与应急保障的“入场券”。

二、1200米数据里,藏着三条商业航线

40分钟飞行,传感器每秒记录200组数据:艇囊内外压差、尾舵偏转扭矩、太阳能电池板输出波动……看似枯燥,却直接对应三条钱景可观的航线。其一,景区“空中漫步”——黄果树瀑布旺季日客流4万,观光车排队2小时,飞艇15分钟环线可分流高端客,单价300元,上座率50%即可三年回本;其二,高原电力巡检——关岭有10座风电场,传统无人机续航30分钟,飞艇可载3人悬停3小时,更换红外吊舱一次完成叶片裂纹普查,帮业主把停机时间砍一半;其三,通信应急中继——山区光缆一断,飞艇搭载5G小微基站,20分钟升空350米,信号覆盖半径30公里,比调卫星便宜,比应急车快。一条试飞航线,跑通三种商业模式,AS700的“慢”反而成了成本优势:百公里油耗仅为直升机1/8,噪音低至60分贝,低于城市夜间限值。

三、“祥云”背后,是一条被忽视的产业链

AS700的艇囊材料来自江苏昆山,涂层耐紫外老化时间提升3倍;氦气阀门产自沈阳,重量比法国同规格轻0.8千克;飞控系统则移植自航天科工的反潜导弹技术,把“导弹大脑”装进民用浮空器。全国110家配套厂,90%为民营企业,却长期给国外观光飞艇做代工,利润被压到10%以下。如今国产型号取证,他们第一次以“主供”身份进入供应链,毛利率翻倍,订单排到2026年。飞艇看似小众,却把高端纺织、特种橡胶、低功耗航电这些“卡脖子”环节串成链条——一旦规模突破100艘,材料成本将再降20%,反向助力高空无人机、系留气球等兄弟产品,形成中国独有的“浮空经济生态”。

四、低空改革的“慢变量”:速度越慢政策越要跟得上

飞艇的致命优点也是致命弱点:太稳、太慢,空管系统把它当“风筝”还是“飞机”,至今没有统一答案。 AS700取证过程中,民航局首次为飞艇单独设立“观光类”适航条款,从起飞重量、乘员限制到应急放油,全部重新写条文。飞行当天,关岭机场划设临时隔离空域,高度300米,半径5公里,由塔台统一指挥——这意味着飞艇必须与通航飞机、无人机同场“混跑”。混跑的前提,是动态空域管理:飞艇报备航线后,系统自动让无人机避让,高峰时段再引入“时间窗”释放空域。贵州为此上线国内首个“低空数字化管制平台”,把飞艇、直升机、物流无人机全部接入一张图。

1200米高度的AS700,像一条温和却固执的鲶鱼,提醒所有人:低空经济不只有快递无人机和载人“飞的”,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慢速空域”。它不需要跑道,不抢航道,却能把观光、巡检、应急、通信串成细水长流的生意。当“飞行汽车”还在争取3分钟通勤的尖叫,飞艇已悄悄把“空中一小时”变成可盈利、可复制、可监管的日常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