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银集团在业绩报告中提到持有的3210万股英伟达股票已以58.3亿美元价格售出
- 科技快讯
- 1天前
- 15热度
日本软银集团11月11日宣布,已以58.3亿美元的价格清空其持有的全部3210万股英伟达股票。与此同时,软银宣布将向OpenAI追加225亿美元投资,预计12月通过愿景基金2号完成注入。这一卖一买之间,软银创始人孙正义展现出对AI产业格局的重新思考。市场对此反应迅速,消息公布后,软银股价一度下跌10%,表明投资者对软银此次“转换赛道”存在担忧。
战略转移:从硬件到软件的重新布局
软银此次清仓英伟达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AI产业发展趋势的深度研判。随着AI行业快速发展,投资热点正从单一硬件领域向更广泛的生态系统转移。软银首席财务官后藤芳光在财报说明会上的表态颇具深意:“我无法判断我们是否处于AI泡沫中”。这番言论反映了软银对当前AI硬件估值过高的担忧,同时也揭示出其对AI产业下一阶段发展的预判。从投资回报角度看,软银此次清仓英伟达获利颇丰。从今年3月约30亿美元的持仓增至10月售出时的58.3亿美元,软银在短短七个月内实现了近95%的投资回报。这种精准的高抛操作,显示出软银对市场时机的把握能力。

软银与英伟达的“曲折情缘”
软银与英伟达的投资关系可谓一波三折。2017年,软银以40亿美元购入英伟达近5%的股份,成为其重要股东。然而在2019年,软银以70亿美元清仓英伟达,错失了后者此后从千亿市值飙升至万亿级别的超级红利。孙正义后来公开表示,“后悔卖掉这条大鱼”。这种悔意促使软银从2024年开始重新建仓英伟达,直至今年3月持仓增至约30亿美元。软银两次清仓英伟达均发生在公司股价高位,这反映出孙正义独特的投资哲学:不追求吃尽整个行情,而是在获得可观收益后及时锁定利润,为下一笔重大投资储备弹药。
为何重注OpenAI
软银对OpenAI的投资并非一时兴起。今年3月,软银已与OpenAI签署协议,计划对其最高投资400亿美元。此次追加225亿美元投资后,软银对OpenAI的累计投资将达300亿美元,使其成为OpenAI最大的外部投资者。软银看中的是OpenAI在AI大模型生态中的核心地位。与英伟达的“卖铲子”角色不同,OpenAI代表的是AI领域的“金矿”,直接参与定义AI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OpenAI的IPO预期也是软银重注的重要原因。有分析指出,OpenAI可能在未来1-2年内上市,软银的早期投资有望获得数倍回报。这种投资逻辑与软银早期投资阿里巴巴获得巨额回报的情况有异曲同工之妙。

资金运作与战略协同
为支撑对OpenAI的巨额投资,软银进行了一系列资金运作。除清仓英伟达获得58.3亿美元外,软银还在6月至9月期间出售了价值91.7亿美元的T-Mobile股份。同时,软银还积极寻求通过其他渠道融资。据报道,软银正与多家银行谈判,寻求以其持有的ARM股份为抵押获得50亿美元贷款。这些举措表明软银正在全力调配资源,为AI战略提供充足“弹药”。软银的投资布局呈现出明显的战略协同效应。从芯片设计公司ARM到OpenAI,再到ABB的机器人业务,软银正在构建一个完整的AI生态系统,覆盖从底层硬件到上层应用的整个产业链。
市场疑虑与未来挑战
软银的战略转型面临市场质疑。清仓英伟达消息公布后,软银股价一度暴跌10%,反映出投资者对软银此次战略调整的担忧。软银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平衡短期投入与长期回报。对OpenAI的巨额投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到回报,而在此期间,软银需要维持其财务稳健性。
在AI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软银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从投资“卖铲人”英伟达转向投资“挖金人”OpenAI,软银的战略转型预示着AI产业可能进入新阶段。对于软银而言,这次战略调整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赌注。成功,则奠定其在AI时代的领导地位;失败,则可能错失整个AI硬件发展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