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临别告白”:15年连锁错误的账单终于算到了18A头上

10月14日,帕特·基辛格面对镜头,把Intel的15年浓缩成一句狠话:“一系列错误决策,失去了技术领导地位。”此时距离他卸任CEO不过十天,火药味依旧。没有“感谢公司、感谢团队”的套路,只有工程师式的直白:我们走错了路,而且错得环环相扣,放弃智能手机、错过AI加速器、10nm一拖再拖,甚至请来“财务出身”的CEO,用财报节奏给摩尔定律踩刹车。老爷子一句话:技术公司让非技术人掌舵,就像把手术刀交给会计,出血只是时间问题。

基辛格把18A节点称为“重要里程碑”,并非自卖自夸,这是Intel首次用RibbonFET晶体管+PowerVia背面供电的量产工艺,也是“IDM 2.0”能否兑现的生死线。过去Intel习惯“量产一代、研发一代”,结果10nm难产,7nm延期,堆栈终于溢出:台积电抢先吃下苹果、AMD、英伟达,Intel被自己的节奏表反杀。18A的意义,是把“技术领导权”从PPT拉回晶圆厂。基辛格留了个时间表:2025Q1风险量产,2026H1客户芯片上市。若节拍再次踏空,Intel连“技术追赶者”的标签都将失效。

错过智能手机,Intel尚可用PC基本盘自慰;错过AI,则等于错过下一个十年。基辛格坦言,公司曾把AI当成“工作负载优化”,而非“新架构革命”,于是GPU、NPU、IPU全线晚场。当英伟达用CUDA把AI锁进生态护城河,Intel才想起“Xeon也能跑AI”,结果DPI性能被A100甩开几条街。18A节点上,Intel打包了“AI加速器+高带宽内存”的3D封装方案,试图用先进制程+Chiplet一次补课,但市场已不给“迟到者”红利,只能给“追赶者”机会,18A就是那个机会窗口。

基辛格炮轰“多年没有技术专家领导”,暗指前前任布莱恩·科再奇和前任鲍勃·斯旺前者热衷裁员、卖资产,后者公开说“Intel不需要自己生产芯片”。财务思维带来短期股价,却让技术长跑掉队。放眼硅谷,类似剧情轮番上演:惠普拆分、IBM卖PC、GE卖家电,非技术高管用Excel解构工程师文化,最终把创新拆成现金流。基辛格自己上台后,第一件事恢复“技术委员会”一票否决权,把摩尔定律写回KPI,用资本开支砸回制造,每年百亿美元起步,堪称“赎罪式投资”。18A就是赎罪券上的最后一个印章:盖得上,Intel重生;盖歪了,百年老店可能沦为代工厂股东。

基辛格留下一句“五年以上才能重建完毕”,算给自己也给别人找台阶,18A量产只是“技术信任”的入场券,客户是否回头,还要看交付节奏、良率曲线、封装生态。目前亚马逊、高通已签18A测试合同,但订单量仍属“试水级”;Intel Foundry Service营收占比尚不足公司总收入的8%,距离“三分天下”还很遥远。换句话说,18A救得了技术声誉,救不了财务报表,Intel仍需要连续两代节点都准时甚至提前,才能把“领导者”前缀重新擦亮。

如果18A再次跳票,它会成为Intel“技术信仰”的墓志铭;如果准时量产,它将是基辛格15年“连锁错误”的休止符。摩尔定律没死,死的是对规律的敬畏。基辛格的“临别告白”其实给所有科技公司提了个醒:当财务指标压倒技术指标,短期胜利就是长期毒药;只有把技术主权写进公司章程,才能避免“18A”变成下一个“10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