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国主流电商平台500元以上耳机销额份额首次突破50%
- 科技快讯
- 1天前
- 19热度
10月13日,一条看似不起眼的行业快讯滑过屏幕:上半年主流电商500元以上耳机销额占比56%,比去年又抬升7个百分点。很多人划走前愣了半秒,原来“听个响”也能被通胀追上?从9块9包邮到半个iPhone的售价,中国耳机用五年完成价格三级跳。
成本账:不是物料贵了,是“心理账户”搬家
拆开一副千元机,单元+芯片+电池BOM成本仍只有售价三分之一,但厂商的“成本表”早已重写:调音大师名字要付肖像授权,Hi-Res小金标按颗计价,连包装盒里那张象征环保的种子纸都要摊两块钱。更隐形的是渠道——直播抽成20%,KOL分佣15%,最后你发现,499那道槛不是金属,是“信任税”:用户愿为“听起来更贵”付差价,厂商就敢把红线往上提一格。
场景税:从“听声音”到“戴出氛围”
地铁里,耳机是社恐的结界;工位上,它是摸鱼的暗号;夜跑时,又成了安全感的BGM。当设备要24小时挂耳,颜值、重量、降噪深度、通透模式都成了“可穿戴指数”。于是厂商把剃须刀商业模式搬进耳道:机器不贵,刀头贵——耳机卖799,替换耳套79一对,配色壳199,一年下来配件比主机还烧钱。你嘲笑智商税,却心甘情愿续费,因为它替你买了“别理我”的社交沉默。
技术曲线放缓,营销曲线陡增
2018年真无线刚落地,新品一出芯片就换代;到了2025年,蓝牙5.4、LE Audio、48dB降噪已成公用模板,技术迭代肉眼可见地变慢。产品部闲不下来,只好把“频响曲线”翻译成情感故事:低频下潜到20Hz叫“深海胸腔”,中频凹2dB是“人声脱塞”,高频亮3dB则命名“空气感”。一句话,当技术拉不开差距,文案就必须拉开。耳机越卖越贵,本质是“差异感”在涨价。
国产品牌“上攻”:把苹果让出的利润吃干抹净
AirPods 4仍卖1299,但旧款SE长期缺货,苹果主动让出800-1200价格走廊。华为、小米、OPPO顺势把旗舰定在999、1199,再用“空间音频+头部追踪”把体验锚定到Pro级别。高端线毛利高,正好补贴入门机,于是出现诡异循环:百元款赔本卖,千元机赚翻。消费者感知到的“全线涨价”,其实是品牌用利润结构给研发输血,把TWS当成手机之后的第二战场。
二手流通升温:耳机也学会“保值”话术
过去耳机是电子耗材,现在咸鱼上三年前的索尼WF-1000XM4仍能挂600元,保值率50%,远超同期安卓机。平台顺势推出“耳机鉴定”“官方翻新”,把“听个响”升级为“理财玩具”。当消费品有了金融属性,价格自然易涨难跌,你今天吐槽贵,明年可能真香。
56%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一场“耳朵消费升级”的通关文牒:它宣告500元以下已成红海,厂商必须用故事、设计、身份标签把用户往上游赶;也提醒消费者,当耳机从“工具”变成“佩戴饰品”,价格就不再由成本决定,而由你想为自己的人设付多少租金。下一次点开购物App,看到四位数的耳机,别急着喊割韭菜,先问自己我是在买声音,还是在买“别打扰我”的特权?答案不同,价格就合理。毕竟沉默越来越贵,耳机只是先一步标好了价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