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知春创新中心正式开业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近年首次公开亮相

10月10日,上海徐汇知春创新中心开业,张一鸣穿着最常见的灰T恤站上C位,这是他在2021年卸任字节CEO后的首次公开亮相。没有媒体专访,没有直播推流,他把20分钟发言的大半时间留给一个人才隐喻:机器学习里的“过拟合”。一句话翻译:试卷拿满分,遇到新题就交白卷。借此,他给出知春中心的使命:不是培养“考神”,而是锻造“出题人”。

过拟合——专业人才的最大暗礁

过拟合指模型在训练数据上精度极高,落到真实场景却误差爆炸。张一鸣把这一现象搬到人身上:专业知识扎实、竞赛排名漂亮,却被不确定任务“吓宕机”。字节早期用“AB测试”喂算法,如今要用“不确定场景”喂人才——先扔一个模糊需求,再配资源、给时间,让年轻人自己拆题。知春中心的招生简章里,第一条就是“课题开放”,甚至允许“半年做不出成果”,只要过程能复盘出“可迁移思路”。

课程设计——把“思维健身房”搬进实验室

传统训练营像“进修班”:讲师台上PPT,学员台下记笔记。知春中心更像“思维健身房”:重量区——“复杂问题”举铁:给一张卫星图,让团队在4小时内估算区域物流成本,答案不重要,路径才重要;有氧区——“跨界冲刺”:本周研究对象可能是RNA测序,下周换成抖音电商流量,刻意制造知识“抖动”,防止模型陷入舒适参数;拉伸区——“平常心冥想”:每天收盘后集体冥想10分钟,训练在高压下保持“松弛感”,对抗过拟合最需要的“正则项”就是心态。

评价标尺——从“KPI”到“KDI”

KPI看结果,KDI看“发现”。学员每季度需提交一份“错误报告”:算法为什么不work、商业假设哪里错、个人判断如何被推翻。错得越深刻,得分越高。张一鸣说:“字节跳得高,是因为踩坑次数多。”把踩坑制度化,才能避免“满分学霸”一上战场就趴窝。

导师配置——“双导师”打破层级天花板

一位“技术大拿”+一位“年轻TL”共同带教。前者给视野,后者给即时反馈,学员随时可挑战导师假设。内部笑称“一对二辩论赛”,目的只有一个:让权威被“正则化”,防止思想过拟合于某颗“明星大脑”。

项目结束不颁发“证书”,而是给一张“问题清单”——未来三年值得继续追问的十大问题。学员被鼓励“带着问题回岗位”,每半年回来分享进展。知春中心因此更像“人才种子银行”,而非“速成班”。张一鸣用“过拟合”解释人才,其实也是字节跳动的自我镜像:当算法增长边际递减,下一跳必须来自“人”的原创力。知春创新中心不只是慈善教育基地,它是字节给自己准备的“人才正则项”——让模型(组织)保持泛化能力,让参数(员工)敢于探索未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