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中国区业绩回暖:降价策略与品牌效应的双重胜利

8月1日,在“苹果史上最大降价”“iPhone直降2500元”等话题持续发酵,叠加中国政府消费补贴政策的双重刺激下,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下滑态势终于迎来转机。最新财报显示,这家科技巨头不仅实现全球业绩增长,其长期承压的大中华区市场也呈现企稳回升迹象。

财报亮点:降价策略初见成效

苹果公司2025财年第三财季(自然年Q2)财报显示,公司总营收达940.36亿美元,同比增长10%;净利润234.34亿美元,同比增长9.3%。其中,大中华区营收153.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47.28亿美元增长4.35%,扭转了2024年同期6.5%的跌幅。

苹果CEO蒂姆·库克在财报电话会议中直言:“中国政府的消费补贴政策确实覆盖了我们的部分产品,这显然对业绩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一表态间接证实了降价策略对提振销量的关键作用。

淡季不淡:苹果的逆势增长

通常而言,每年Q2是智能手机市场的传统淡季。信通院数据显示,2025年4月中国手机市场出货量2503.8万部,同比增长4%;但5月出货量骤降至2371.6万部,同比下滑21.8%。行业整体疲软背景下,苹果却实现了“淡季不淡”的表现。

IDC报告指出,2025年Q2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总出货量同比下降4%,至6900万部。其中,iPhone以960万台的出货量排名第五,同比跌幅仅为1.3%,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考虑到iPhone的高客单价,这一成绩更显难得。

价格战中的消费者心理博弈

本轮降价潮中,华为、小米、OPPO、vivo等国产厂商同样参与激烈竞争,旗舰机型普遍降价千元以上。然而,在全行业“价格混战”中,消费者的选择逻辑逐渐清晰:

预算导向:降价后的iPhone 16 Pro起售价从7999元降至5499元(128GB版本),与国产旗舰价格区间重叠,促使部分用户转向苹果;

品牌忠诚度:尽管用户对iPhone创新力有所诟病,但降价后的品牌吸引力仍占上风。库克透露,中国iPhone用户数已创历史新高,累计全球iPhone出货量突破30亿部。

部分消费者则因预算限制转向国产机型。一位受访者表示:“iPhone降价后依然偏贵,不如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华为或小米。”这种分化反映出市场对“高端性价比”的重新定义。

竞争格局:折叠屏未能撼动苹果地位

当前,国产厂商的核心优势集中于折叠屏领域,但高价仍是普及障碍。信通院数据显示,2025年4-5月国内5G新机发布量同比下滑17.4%和55.2%,厂商创新节奏放缓。在直板机市场,苹果凭借iOS生态和品牌溢价,仍占据稳定性与耐用性的心智高地。

库克将增长归因于“iPhone 16比前代更受欢迎”,但行业分析师认为,这更多源于竞品攻势减弱——国产厂商的旗舰新品多集中于Q3-Q4发布,Q2的竞争真空期给了苹果喘息空间。

长期挑战:降价之外的核心竞争力

尽管短期业绩回暖,苹果仍需回答一个关键问题:若失去价格杠杆,如何维持竞争力?中国消费者对手机的需求已从“参数竞赛”转向“稳定耐用”,这对所有厂商提出更高要求。正如库克所言:“在中国市场,提供值得信赖的产品始终是核心。”

随着Q3旺季临近,华为、小米等厂商的新品箭在弦上,苹果能否延续增长,仍需观察其创新力与定价策略的平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