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WAIC:周志峰剖析AI投资新趋势与应用新走向

7月29日消息,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启明创投·创业与投资论坛上,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发表主题演讲,从投资人视角解读AI发展态势。

周志峰指出,AI是当下最热门的投资赛道。2025年上半年,AI初创企业吸引全球超半数(53%)的风险投资资金;2024年,模型公司获330亿美元投资,占全年全球风投近20%。即便AI大模型已发展两三年,投资人仍认为其潜力巨大,纷纷“真金白银”投入。

回顾3年AI投资历程,周志峰感慨颇多。2023年,美国大模型公司密集发布新模型,他常凌晨三四点起床抢发布会后的有限邀请码,以体验最新大模型技术,直言“累”。2024年,AI领域热闹非凡,但噪音也多,投资人要在热闹中保持独立判断和思考进行布局,并非易事。

今年,周志峰认为AI产业进入新阶段。技术上,虽快速增长却无明显天花板,且在性能、成本上“可用”,大规模应用已落地,像树根般扎根生长、创造价值,处于“AI技术与应用的共振周期”。

技术层面,大模型高速发展,过去12个月成果丰硕,MOE架构、合成数据等新突破不断,推理能力和“多模态”是关键进展。应用层面,AI应用发展迅猛,从辅助创意迈向深层互动,人形机器人等落地真实场景。

此外,周志峰强调AI应用呈“全球化”趋势。过去互联网公司先本地称王再拓展海外,如今AI产品“生而全球”,如快手的可灵AI网页端80%流量来自海外,生数科技的Vidu AI上线3个月超千万用户,超80%来自海外。

谈及AI技术与应用的未来发展,周志峰提出了“未来12个月到24个月的AI十大展望”:

展望一:未来12-24个月,200万Token的上下文窗口将成为顶级AI模型的标配。围绕更大上下文窗口展开的更精细、更智能的上下文工程,会成为推动AI模型及应用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展望二:通用视频模型有望在12-24个月内出现,该模型可处理视频模态下的生成、推理与任务理解,促进视频内容生成与交互的革新。

展望三:未来12-24个月,Agent形态将从“工具辅助”走向“任务承接”,首批真正意义上的“AI员工”将进入企业,广泛参与客户服务、销售、运营、研发等核心流程,不再仅作为助手存在,而是具备协同作业、主动反馈、承担OKR等能力,推动从成本工具向价值创造转变。

展望四:多模态Agent将不断走向实用化,能够融合视觉、语音、传感器等多源输入,进行复杂推理、工具调用与任务执行,在医疗、金融、法律等行业率先实现突破。

展望五:AI芯片领域,将有更多“国设”且“国造”的GPU开启批量交付;与此同时,在3D DRAM堆叠、通算融合发力创新的新一代AI云端芯片,也将在市场中崭露头角。

展望六:未来12-24个月,Token消耗量将提高1至2个数量级,集群推理优化、终端推理优化、软硬协同推理优化成为AI Infra侧降低Token成本的核心技术。

展望七:AI 交互范式转移将在未来两年内加速到来,伴随用户对手机屏幕依赖的减弱与语音等自然交互方式的重要性上升,将推动AI原生超级应用的诞生。

展望八:垂直场景中的AI应用潜力巨大,越来越多初创公司将凭借行业认知深耕细分领域、快速实现产品与市场匹配,以“Go Narrow and Deep”的策略与大厂形成差异化竞争。

展望九:AI BPO(业务外包)模式将在未来12-24个月实现商业化突破,从“交付工具”走向“交付结果”,并通过“按结果付费”的方式,在金融、客服、营销、电商等流程标准化行业快速扩张。

展望十:具身智能机器人将率先在拣选、搬运、组装等场景实现规模化部署,积累大量机器人第一视角数据与带触觉的操作数据,构建“模型-本体-场景数据”的闭环飞轮。这一飞轮将驱动模型能力迭代,最终推动通用机器人迈向大规模落地。